相传邵姓源出姬姓。周文王封庶子奭于召邑,世称召公. 后又转封于蓟,成为燕国始祖。秦灭燕后,召公的子孙即以邵为氏。据市公安局2012年6月统计,全市户籍人口中有邵姓11099人,居各姓人口第二十三位。全市带邵字的地名有近30个,直接冠名“邵家”的自然村有9个,行政村则有朗霞街道的邵巷村、临山镇的邵家丘村。
余姚邵姓多为北宋哲学家邵雍的后裔。邵雍,字尧夫,祖籍河北范阳,祖父辈迁居河南共城,至邵雍再迁洛阳。邵雍精先天象数之学,著有《先天图》、《皇极经世》、《渔樵问答》、《伊川击壤集》等,卒谥康节,配享孔庙。北宋灭亡后,邵雍的三世孙邵溥随朝廷南渡到浙江。南宋淳佑年间,邵溥的八世孙邵忠,又自会稽宁桑里徙居余姚县通德乡清风里(今城区东朝街一带),奉为姚江邵氏始祖。
邵忠生三子,以行名排序分为亚一、亚三、亚六等三房。亚一房世居孝义乡邵巷(今属朗霞街道),又衍为纯七、纯九两房。亚三房世居县城黄甲巷,又衍为有信、有容、有良、有文四房。亚六房世居县城东朝街至学弄一带,又衍为道一、道二、道三、道四等四房。
姚江邵氏在宋元时并没什么名气,入明后才逐渐兴盛,而显赫于清代。据《光绪余姚县志》统计,明清两代共有邵姓进士四十人,占全县进士数量的7.1%。清代初期,邵姓为保持汉人气节,曾转向潜心研究学问,著书立说,涌现了邵廷采、邵昂霄、邵晋涵等一批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
清代中后期,邵姓又逐渐通过科举出仕,尤以亚三房的邵灿这一支声名显赫,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都有深远影响。邵灿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军机处行走,漕运总督兼署河道总督,咸丰年间任浙江督办团练大臣,卒谥文靖。邵灿的长子邵曰濂,也是进士出身,官至光禄寺卿,署太常寺卿。
邵灿的次子邵友濂虽非科举正途出身,仅以父功出仕,却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曾以钦差大臣身份出使俄罗斯,通过重签《中俄伊犁条约》,要还了大片国土。光绪十七年(1891),由湖南巡抚调台湾巡抚,在台任职五年,兴实业,办学校,为台湾民众做了不少好事。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委派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谈判。因为邵友濂极力维护主权,遭日本方面忌恨,被驱逐出境。回国后因病辞官归里,在家乡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倡修《余姚县志》。
民国时期著名的新月派诗人邵洵美,即是邵友濂的长孙。邵洵美还是上海滩著名的出版家,在家乡曾创办康节小学(余姚实验小学前身)。邵洵美的胞弟邵式军,也是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曾任汪伪苏浙皖三省税务局局长,是上海滩的“财神”,抗战后期弃暗投明,赴苏北参加了新四军。
姚江邵氏宗祠坐落于江南学宫之右,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前后四进,正堂曰“光裕堂”,为旧时余姚规模最大的宗祠之一。与余姚其他宗祠相比,邵氏宗祠显示出其开明民主的特色:族人只有长幼之分,无嫡庶之别;允许女眷参加祭祀活动。宗祠附设的邵氏义庄,有庄田五千二百余亩,多集中于候青门至低塘、剑江两岸,每年可收租谷一百万斤左右。宗谱始修于明正统九年(1444),今存民国二十一年(1932)七修本《姚江邵氏宗谱》全二十六册,藏市文保所。
余姚境内除姚江邵氏外,还有一支兰风邵氏。迁姚始祖邵仲一,字济川,祖籍河南洛阳,南宋景炎年间迁居余姚县城。其后裔邵孝明,字美臣,再迁兰风乡(今黄家埠镇),堂号“永思堂”。宗谱始修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今存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三修本《兰风邵氏宗谱》,藏北京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