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游记】漫游石潭



   最近我来到鹿亭石潭,漫游了这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山区古村。
  石潭又名石坛,最早见载南宋《宝庆四明志》,迄今有八百多年历史。明代时石潭一名叫龚辉(字实卿,号笑斋)的人考中进士,官至工部左侍郎,使这个偏僻山村声名鹊起,被誉为“姚南望族”。
  我对石潭原不陌生,年少时翻越峰岭古道常来走亲戚,但成年后来得少,以致印象渐渐模糊,这次特作故地游。
  从上庄转李家塔至李俞线,一路群山连绵,溪流萦带,让我产生故友相逢一样亲切。途中下意识向遥九岭望去,记起清代中村诗人郑师远的同名诗:“九垒遥望故为名,岭下山村号上菁。猿啸音兼家犬吠,鸟啼韵和野鸡鸣。云封叠巘孤亭隐,日照深林暗谷明。涧底潺潺泉咽石,激湍时送鼓琴声。”诗中“云封叠巘孤亭隐”则指遥对面“层峦九折、曲曲幽危”的九垒岭,据载南齐孔祐隐居此地,有鹿中箭来投,治愈放归,建鹿亭一座为念。当地故籍也载:“四明之九垒岭上,有亭翼然,相传谓即《九题》之‘鹿亭’,盖胜景也。”宋建炎中,殿前右一将军龚俊护卫高宗南渡,辞官隐居龚村(中村),携好友白明阳登九垒岭,仰慕孔祐高士之风,取号“九垒山人”。也有一说,山民追念龚俊,将其号“九垒”命作岭名。究竟哪种说法靠谱,已无从稽考。
   驶离“侍郎故里”牌,田野间出现一座黄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建筑,乃石潭人奉祀先祖龚俊与白明阳的墅溪庙。绕过庙,进石潭村,见青山夹峙之下,清泉流淌,屋宇绵延,一派人居和谐的景象。
  泊好车,沿墅溪北埠小路边走边看。清人龚瀛在《游四明石潭记》中写道:“缘潭而上,水声如鸣佩环,潭远近不知几里,皆亘石为底,广可四、五丈,故名‘石潭’。”当前溪石呈露,水流清浅,仍依稀可闻琮琤之声。放眼去,深潭色呈幽绿,浅滩清澄透彻,有小鱼悠缓觅食,点点螺蛳吸附石罅。明末“浙东三黄”游四明山返程,下九垒岭经石潭赴上庄,对“溪中多鱼螺,绝胜江湖”的墅溪留下记忆。若干年后,同属竹桥黄氏的赘翁先生黄正位踏着烂漫春光慕名而来,写下野趣横生的《步墅溪即景》诗:“见说春阳满墅溪,扶筇石潭庙东西。藤青绝壁悬松鼠,草绿荒坡睡竹鸡。绕岙烟横村树密,盈畴香泼菜花齐。呼童拂石长林下,坐听幽禽自在啼。”
  经村委大楼往西,透视萧索的枫树枝条,灰褐的石潭板桥横架溪上,与两岸白墙黑瓦的民居相映成趣,俨然一幅匠心独具的水墨山居图。板桥原名同善桥,为廊桥造型,初建于明嘉靖间,系石潭标志性建筑。桥南埠明清风格的建筑是龚氏宗祠“孝思堂”,门头高挂白底金字匾额,两旁写着“临湘承的派,渤海溯真源”,昭示石潭龚姓祖先渊源来历。祠堂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前身为龚辉“笑斋”旧址,余姚旧志和《姚江事迹》皆载“笑斋在东南隅南河(溪),常与杨侍郎大章为‘可常会’”。清代邵家人有诗:“龚公白发好风怀,远至南河启笑斋。社曰可常诸老集,尚留破壁挂诗牌。”遥想当年诸多名流在此弈棋赋诗、谈笑不辍的风雅盛景,不由令我辈心驰神往。
  溯溪而上百余步,有石墙贴指示牌,是俗称“擂鼓墙门”的龚辉故居遗址,现为三幢二层石木结构旧瓦房,组成三合院式格局,已非历史原物,唯一可称遗迹的只有卵石铺砌的一方天井,见证岁月的沧桑变迁。五百多年前明成化十八年(1482),龚辉诞生于此,“生而岐嶷,颖异过人”,正德十一年(1516)中浙江乡试第二名,嘉靖二年(1523)举进士,历官近三十载,督皇木、平.匪.乱、治水患,实干笃行,才识通练,“所至皆有建树”,堪称一代能臣。
  徜徉这片寂寞院落里,除龚辉外我还想到另一位“仕政清廉,风规整肃”的榜样性人物,即他的父亲龚森。龚森(1457—1534)字廷民,号严所,“孝友才行,夙为乡望”,正德十二年(1517)任宿迁县丞,勇于担当,执法严明,《宿迁县志》载其“有德政,祀名宦(祠)”,陈慈《龚公德政记碑》一文历数龚森诸多政绩“皆彰彰有可纪”,称其“为人清正持己,平易政治,为他邑最。三年以抑权势,去,淡素如寒士。”
  相传儿子龚辉擢第,龚森主动向朝廷申请退休,嘉靖皇.帝看了他的乞休疏赞叹道:“‘林下何曾见一人’,今见一人矣!”龚森遂以“见一”为号,继承九垒公遗风,“林下宴安,泉石淡如”,谆谆告诫子孙居身清白,为官廉洁,注重品节。龚辉受父亲言传身教,始终保持“明廉仁恕”、“守法持正”的品格,致仕后复号“见二”。龚辉三子龚修由广东潮州府通判擢升海防同知,亦清廉自守,告归后继号“见三”。一家三代守清廉,惜名节,体现了一种良好的家风传承,令我这个数百年后的故乡人感悟到一种穿越时光的文化力量。
  出龚辉故居,临黄蟾石埠苍老的碇步桥边,发现满溪岩石通体赭红,在阳光照耀下宛如片片丹心,艳丽夺目。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