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22年 这个大姓家族再次拍摄“合家欢” 当年寻求的凝聚力已化为“最佳背景”

一个写着“新闻材料”的黄色信封,落款是“杭州市西湖区留下电影队”,信的内容与电影无关,却包含了一张2002年原杭州日报下午版的版面复印件——春节前夕,本报大众热线收到了这样一封特殊的读者来信。

来信人名叫杨志平,今年已70岁,他写信的目的是邀请记者参加杨氏家族的新春聚会——2002年,原杭州日报下午版报道了当时杨家牌楼村的杨氏家族克服诸多困难撰修族谱,拍摄家族大合照,寻求家族凝聚力的故事;时隔22年,杨氏家族决定再举行一次大聚会,再拍一张大合照,时间就定在甲辰龙年的头一天。

正月初一一早,记者来到杨家牌楼社区赴约。

杨氏家族时隔22年再度大聚,这个消息在杨家牌楼社区早已人尽皆知。

正月初一上午9点不到,杨志平就推着三轮车来到杨家牌楼的青石牌坊下,车上装的是他压箱底的宝贝:两台大功放、几十张蓝色塑料凳、导播台、摄像机……他的妻子忙着布置一旁的“荣誉桌”——此前,夫妻俩收集了一批杨氏家族成员近年来获得的荣誉,当天聚会时要进行集中展示。

街坊们上一回看到这样的阵仗,还是去年夏天杨志平操办露天电影晚会。“老杨,你就差支起一块幕布了。”相熟的街坊冲干了大半辈子农村电影放映员的杨志平打趣道。

为了这次家族聚会,杨志平做的工作比街坊们看到的要多得多。两个多月前,他就开始邀请家族成员参加新春大聚,他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反复核对邀请人员名单。春节前,名单最终敲定,请帖也全部发出:杨家牌楼杨氏家族60岁以上的老人共102位,部分家族成员因生活在福建、山东等地不便赶来,能出席新春聚会的老人共88位;此次“合家欢”达到百人规模,年纪最大的93岁,年纪最小的还没上幼儿园。

聚会定在正月初一下午2点举行,可从当天中午起,就有不少人往牌坊下聚集。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样的家族大联欢还是新奇的。锣鼓队操练起来,现场气氛顿时被点燃,几位“老杨”看着22年前的大合照反复研究,聊的都是家长里短。

89岁高龄的杨复创老人坐着轮椅,由女儿杨菊兰推着来到现场。尽管因病行动不便,老人还是要求参加家族聚会。“我爸说了,既然他还在,就不能缺席,这是家族的大事。”杨菊兰说。同样参加了22年前那次聚会的杨善昌老人如今已83岁,身子骨依旧硬朗。“那时候我刚退休,你看照片,我就站在杨志平后面。”他盯着照片,突然又说了一句,“这张照片里的很多人已经好久没见过了……”

杨志平一直在忙活着,连午饭都没吃上一口。临近聚会开场,他突然放下手头的事情,回家换上了一身棕色唐装。聚会一开始,他郑重地向坐在“C位”的10位族中老人表达了新春祝福和感谢:“当年聚会的33位老人,如今只剩下10位。22年说长很长,说短只是一瞬。老人们健康长寿,就是我们杨家牌楼和杨氏家族的福气。”

这番话,引来了热烈的掌声。

相隔22年 这个大姓家族再次拍摄“合家欢” 当年寻求的凝聚力已化为“最佳背景”

举办家族聚会的目的之一是让年轻一辈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杨志平拿着话筒,讲述起了他考证所得的杨家牌楼和杨氏家族的故事。

杨志平说,他于早年间就搜集了不少资料,并请浙江大学历史系的老师确认过,较为可靠的说法是明代有当地人杨氏在京为官,父母双亡后,他回乡安葬双亲并建起牌楼。他也挺喜欢另一个传说——相传方腊起义失败后,为避免被官军赶尽杀绝,其后代改为杨姓。

这些年,杨志平一直在对家族史进行更深入的考证。“有资料显示,‘弘农堂’是杨姓的一个大分支,但族谱早已失传,而我小时候就发现我们家里传下来的家具背后都有‘弘农’二字,两者有什么关联,或许要由后人去考证了。”杨志平说,“据我所知,杨家将是弘农杨氏最出名的英雄之一,希望我们的后人也能继承并发扬这种爱国精神,报效国家。”

家族溯源或许一时难有结果,家族聚居的杨家牌楼发生的变化却是大家亲眼所见的。杨志平的二姐杨芬娟今年72岁,属龙,她的女儿杨孔琴今年48岁,也属龙,今年是两人的本命年。杨芬娟说,家里世代以种茶为生,可因为种出的茶叶名气不大,缺乏销路,“我父母那辈只好翻过山,卖给其他村子。”正因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家牌楼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大伙儿都为生计而奔忙,也就没有精力去考虑家族的团结发展了。

杨孔琴这代人则是巨大变化的亲历者。20世纪80年代,天堂伞和杨家牌楼做了邻居,大量外来工人的到来,让杨家牌楼看到了发展机遇。然而,当村民当起了房东,违法建筑也随之增多,电线拉成了蜘蛛网,钱是赚到了,生活环境和安全却丢了。作为当地的大姓,杨氏家族几乎占了杨家牌楼一半人口,若能凝聚起来,分量很重,而在后来的城中村改造中,这份凝聚力体现出了它的价值。“很多矛盾就是靠这份凝聚力化解的。”杨孔琴说,“大家思想统一了,知道只有把共同生活的地方改造好,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如今,杨家牌楼社区早已旧貌换新颜,成为精心打造的“未来社区”。对比22年前的大合照,杨志平说:“当年的聚会条件比较简陋,像草台班子,如今我们生活条件突飞猛进,聚会的规格自然也要升级了。”

可能是与一直从事电影放映有关,杨志平做事宁可慢些,也不许出错,因此,在拍大合照时,他不断进行调整,力求长幼有序、衣着妥帖。调整得久了,摄影师看他都有点“头疼”。可也正因为他的坚持,聚会也好,大合照也罢,都很完美。

聚会结束,大伙儿陆续散去,牌坊下又只剩杨志平夫妇。妻子安静地收拾着杨志平多年来获得的奖状、奖杯,里面有“杭州市平民英雄”,也有“全国优秀农村电影放映员”。杨志平将大功放搬上三轮车,又将几十张塑料凳叠放好,等大部分扫尾工作做完,他一屁股坐下,猛喝了一口茶水,全身像是脱力一般——古稀之年的他忙了大半天,确实累了。

“这一次聚会比22年前那次还是要轻松一些的。”杨志平望着牌坊前的空地说,“那会儿,很多人互不相识,虽然都姓杨,邀请参加家族聚会还要做工作。现在能一呼百应,就是因为有了当年想要的家族凝聚力,我们都是一家人。”

那么,这一次的家族聚会究竟包含了怎样的新期许呢?“我想,应该是传承吧。下一次再办家族聚会,我可能已经90岁了,希望有年轻人能承担起这份责任吧。”杨志华摆弄着胸口的红花说,“我放了大半辈子的电影,我明白我的工作总有一天会画上句号,但传统不会。就像种茶炒茶,去年西湖区炒茶冠军是我们杨家牌楼的赵师傅,想不到吧?希望我们的凝聚力能够像炒茶手艺一样,一直传承下去。”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