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播连连看 | 织密“共富”高速路网

今天,亚洲最大的海上高速互通迎来了通车后的第一缕曙光。这个海上互通是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二期项目的一部分,昨天下午3点正式通车,同一时间通车的还有杭绍甬高速杭绍段、义东高速公路东阳(江北至南市)段。浙江高速里程由5384公里增至5504公里,为杭州、宁波和金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脉。

孤独的G92与进击的G9221

通车的杭绍甬高速杭绍段、杭甬复线宁波段一期都属于杭绍甬高速(杭甬高速复线),起于杭州萧山,沿杭州湾南岸向东,经过绍兴、宁波,全线规划161公里,采用分段分批施工。此次通车的杭绍段、宁波段一期设计速度均为120公里/小时。

大家都知道,杭甬两地间,原本就有一条高速公路——杭甬高速(S2-G92-S5)。这条1996年全线通车的高速是浙江省内首条高速公路,同时也是目前省内最为繁忙的高速之一。有多忙呢?2023年12月30日,“元旦”假期首日,杭甬高速宁波段主线流量超过10.4万辆,同比上升57.19%;公开报道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杭甬高速公路的日均车流量将达30万辆,几近饱和状态。老杭甬可谓孤独的“流量王者”。

而杭绍甬高速(杭甬高速复线G9221)则是一条沿杭州湾又平行于杭甬高速的新路线。杭绍段自西向东经杭州市萧山区、钱塘区和绍兴市柯桥区、滨海新区、上虞区,终于上虞、余姚交界处。宁波段一期则全线位于宁波境内,全长约55.83千米,途经余姚市、慈溪市和镇海区。为什么评价G9221是进击呢?因为除了昨天新开通的这两段,宁波段二期正在加紧建设中,将于今年年内建成通车;宁波段三期也在今年要开建的项目库里,而这个三期是通往北仑的,叠加去年10月份开建的甬舟高速复线一期,可以想见宁波舟山港集运输网络的未来蓝图。

数字的现在与智慧的未来

笔者注意到,这三条高速虽然里程不算长,但却呈现出一个特点,数字与智慧。我们把目光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亚洲最大海上高速互通,这片海天一色的海域路段建设过程也实属不易,应用了诸多数字化手段。项目采用整孔预制箱梁设计,总量共计1265片,其中最大梁片跨径为50米,重达1800吨,是目前国内高速公路建设系统梁上运架单体最重的整孔预制箱梁。这么大的箱梁如何制作和存放?该项目精心打造了面积约450亩的“智慧梁场”,实现从箱梁的制作、存放全过程“智慧化”管理。箱梁预制中心的6500多平方米钢筋加工车间,全部采用智能化数控机械设备,只需少数工人配合,就可实现全自动、不间断的流水钢筋加工作业。

杭绍甬高速杭绍段,则在规划之初,就被冠以“智慧”之名。TA是长三角智慧交通示范项目,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交通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了集主动交通管理、准全天候通行、伴随式信息走廊、智慧隧道、智慧服务区、绿色能源服务、施救在线等场景于一体的智慧公路。一旦道路发生异常情况,道路感知系统“慧眼”能够自动锁定事故车道,智慧大脑“杭绍甬云”能够迅速制定并发布管控策略,通过相关APP、电子屏、定向喇叭,对事故车道的后方车辆进行预警,降低二次事故风险。

此外,杭绍甬高速杭绍段地处沿海地区,团雾天气频发,而且交通流量大、货车占比高。为此,项目首创“路-警-气象”三方共建的四级预警机制,基于多源感知数据,实现对团雾的精准感知和分级预警。同时,全线50%收费车道采用无人收费模式,通过云收费系统精准识别车辆信息,ETC 车辆1秒即可过闸,非ETC车辆平均5秒即可通过,整体通行效率可以提升35%。

笔者还得知,因为杭绍甬高速主要途径工业区,绕开了主城区,所以这条高速将在未来承担更多的货运任务,相关部门单位也在谋划针对货运物流方向的智慧化设施。从建设到运营,交通人正在用数字的现在创造着智慧的未来。

海陆空的携起手与长三角的金南翼

放眼浙中,东阳、义乌两市,诞生了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实景拍摄基地。昨天通车的另一条高速义东高速东阳段项目就服务于这个区域,是浙江首条穿越城市主城区的高速公路。此次先行通车的江北至南市段,线路全长10.7公里,起点位于湖田枢纽接甬金高速,线路向南连续设7座高架桥穿越东阳市主城区,形成上方6车道高速公路和下方8车道城市市政道路的“6+8”复合立体交通格局,这在省内尚属首例,有效节约了土地资源。

按照计划,义东高速公路东阳(南市至南马)段计划于今年年底建成。届时,义东高速将与甬金高速、东永高速、诸永高速形成互连互通的东阳高速公路环线网络,把金华、宁波两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及义乌国际陆港、宁波舟山港两大港口有效连接,支撑起金义都市区融合发展与能级提升的全新跨越。

与此同时,杭绍甬高速杭绍段、杭甬复线宁波段一期两个项目也衔接着钱江通道、嘉绍跨江通道、杭州湾跨海大桥、金塘大桥,将进一步加强杭州湾南岸与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沟通交流。未来,杭绍甬高速全面建成后,将有效衔接萧山国际机场与宁波舟山港,加速浙江“空港+海港”两大门户枢纽的融合互补发展,带动全省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