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畔,一条公路长龙蜿蜒穿梭于海岸线,伸向远方。
1月19日下午,随着车辆撞彩,杭绍甬高速正式开通。这是长三角智慧交通示范项目,更是浙江智慧程度最高的高速,杭甬两个都市圈之间再添一条高速大通道。
既然称之为智慧,这条公路究竟有何聪明之处?杭甬已有现成高速,为何花重金再建一条通道?对标国内外智慧公路,杭绍甬高速有何独特之处?一切谜底,在通车之际终于被揭晓。
杭绍甬高速路线图。浙江交通集团供图
一条“察言观色”的高速
智慧高速,意味着更聪明的路,更美好的出行,也意味着让人和路读懂对方,在互联互动中路更畅、行更远。
通车之际,记者跟着浙江省交通集团的工作人员上路进行了一番体验,感受这条路的不同寻常之处。从萧山南阳枢纽上高速,一路向东前行,出杭州进绍兴,穿过绍兴北部区域,与嘉绍大桥相交,经过上虞盖北镇、崧厦街道,继续向东进入宁波境内。随车一路行去,表面上看与其他高速并无多少差别,只是沿路的信息情报板异常之多。
事实上,秘密就藏在这些信息情报板上。同行的浙江交通集团杭绍甬高速软件项目负责人余诚介绍,车道级精准诱导是杭绍甬高速的一大重要场景,一旦道路发生交通事故,立马就能发现智慧高速的聪明之处。
通过现场模拟实验,可窥一二。假设有车辆在高速上发生紧急停靠,杭绍甬道路感知系统就能在5秒内主动发现异常情况,然后通过“杭绍甬云”智慧大脑迅速制定并发布管控策略,第一时间在2公里之外的文字情报板上发布“前面2公里,第三车道抛锚”的类似提醒,定向对事故车道后方的车辆进行提前预警,然后同步在分车道情报板上,做出相应的车道引导。
“从多车道无差异化诱导到单车道精准诱导,这是技术的进步。”余诚说,杭绍甬高速提供车道级的避障引导和最佳行车速度建议,降低追尾等二次事故风险,减缓路段拥堵。
高速出行,安全至关重要,这是智慧高速的重中之重。除了对异常事件的精准捕捉和自动快速决策外,杭绍甬高速还针对团雾、隧道等特殊天气、特殊路段制定了对应管控策略。
杭绍甬高速地处沿海地区,团雾天气频发,通常被人们称作高速公路上的“流动杀手”。团雾,是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影响所形成的小范围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难以预测。通常团雾外视线良好,团雾内四周朦胧,能见度很低,只有几十米,甚至十几米,对于交通流量大、货车占比高的杭甬一带高速而言,危险性极高。
“根据测算,杭绍甬高速每年发生团雾的天气在22天左右,比其他公路高了一倍,对此我们设计了团雾自动分级和预警功能。”浙江交通集团智慧高速建设专班高级工程师蒋南介绍,基于路侧智能检测设备、气象局等多源感知数据,结合专用融合气象算法,实现了10分钟级的气象监测体系,首创“路-警-气象”三方共建的四级预警机制,实现对团雾的精准感知和分级预警。
一旦发生团雾,相应路段会智能匹配雾区照明强化、限速限距、行车提醒等交通管控策略,对尚未进入团雾区域的车辆进行收费站入口管控,全方位减少因能见度降低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此外,危化品运输车辆全程跟踪、隧道应急管控、服务区充电预约和在线点餐……诸多智能场景的背后,正是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交通仿真、数字孪生、高精地图等技术运用,让高速公路有了敏锐的“眼睛”、会思考决策的“大脑”,从而实现主动发现、主动管控、主动服务。
据统计,光杭绍甬高速杭绍段项目,平均每240米间距双向交替布控摄像机,团雾多发路段平均每200米布控雷视一体机,实现异常情况自动识别、精确定位和实时上传,识别准确率超90%,巡查效率提高2倍以上。
一个“降成增效”的通道
很多人好奇,作为第二条连接杭州与宁波的高速,从谋划初期开始有何考量,花重金修建是否真有必要?
杭州和宁波是浙江经济能级最高、带动作用最强的两大城市,是相互支持、相互成就的发展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为全省全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从现实来看,现有交通条件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以1996年通车的杭甬高速为例,是省内首条高速公路,也是目前最繁忙的高速之一。每逢节假日,各种道路预警提示信息中,这条路必然是“堵堵堵”,同时客货混行让这条路压力倍增、事故不断。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楼小明博士告诉记者,杭甬高速建设初始为双向四车道,已于2007年扩建至双向八车道,但如今全线均呈现过饱和运行状态。“前些年,加快修建杭甬第二条高速公路的呼声日益强烈,不仅能缓解当前部分时段交通拥堵的问题,提供了更多出行的选择,更能大幅增强杭甬之间的承载能级。”楼小明说。
那么,杭绍甬高速如何与杭甬高速形成错位和互补?我们从地图上寻找答案。杭绍甬高速位于杭甬高速北侧,自西向东,经杭州市萧山区、钱塘区,绍兴市柯桥区、滨海新区、上虞区,宁波市余姚市、慈溪市、镇海区和北仑区,是真正靠近杭州湾水域的环杭州湾高速公路。同时,该高速连接钱江通道、嘉绍跨江通道、杭州湾跨海大桥和舟山连岛工程金塘大桥,能有效加强杭州湾南岸与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沟通交流。
长期研究浙江区域经济,浙江省发规院区域发展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柯敏发现,这条公路串联了浙江省环杭州南翼钱塘新区、滨海新区、前湾新区及等高能级产业平台,这些都是浙江省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杭绍甬高速的出现,为杭绍甬之间关联度较大的高端装备、新材料、汽车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关键产业链供给配套提供了便捷通道,降低了综合运输成本,有利于提高本地产品配套率,提升本地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韧性。
这个说法,在沿线企业的采访中得以求证。在马鞍互通,记者碰到了杭州正刚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本发,是萧山规模不小的化纤物流车队的老板。过去,他的物流车都是从瓜沥或柯桥上杭甬高速,从宁波绕到镇海,如今改道杭绍甬高速,每天每辆车可节约100多元成本。
“更关键的是,我的很多货源都在钱塘新区和滨海新区,沿着杭绍甬高速一带,每天货运量在3000吨以上,每天有100多辆车在路上跑,这笔钱可省了不少。”王本发笑得合不拢嘴。
位于镇海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镇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况也坦言,他们是受益企业之一。“从江苏、上海、浙北过来的物流车,至少节省半个小时以上,这条高速的开通对整个镇海石化产业都是利好。”
好处不仅仅如此。李乐留意到,这条高速将成为支撑世界一流强港的重要疏港路。当前,宁波舟山港是世界第一大港,正在向世界一流强港迈进,但公路集疏运占比负荷一直过高,经常出现货车集卡围城现象。然而,这条高速沿宁波市北侧与甬舟高速、穿山疏港高速、六横疏港高速相连,直接串联梅山、穿山、大榭北仑等重要集装箱港区,不再需要穿越已十分拥堵的宁波市区,大幅缓解港城矛盾。
“杭甬高速是通勤之路,适合都市之间人员流动,而杭绍甬高速是产业之路,实现了客货要素类型、南北服务区域的功能分离,让杭甬双城联动更加韧性高效。”楼小明点评道。
一次“史无前例”的探路
在互联网上,有一个现象:每次提到杭绍甬高速,总会吸引诸多流量。作为一条省域高速,为何备受全国关注?答案就在“智慧”两字。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已经进入追求高质量的发展阶段。智慧高速是未来高速公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载体。智慧高速怎么建,业内存在不同声音,也在寻求各种路径。
其中,浙江对于智慧高速的探索较早。2012年,浙江省就开始了智慧高速的相关研究;2015年前后,浙江正式提出了超级高速的概念,开始筹备杭绍甬高速;2018年,浙江发布《浙江省综合交通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要求推进智慧高速公路网建设……
那么,智慧高速到底长什么样?先看限速。近年来,国内对高速公路“提速”的呼声不断,经常将“德国高速不限速”作为参照对象。事实真的如此吗?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修建高速公路的国家,但城市附近的高速都是限速的,只有偏远流量地区才不限速,同时对货车是全程限速,小车的最大建议速度是120公里/小时。此外,荷兰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疏港公路达到双向10车道以上,法定限速为130公里/h,但后来为了降低汽车尾气排放,最高速度限制降至100公里/小时,只有在晚上7点至次日凌晨6点才放开限速。
因此,不限速要基于现行道路建设法规、路况、车流等诸多因素,即便是国外也并未完全放开。在国内,《道路安全交通法》规定机动车在高速公路行驶时速最高不得超过120km/h,是道路、车辆、驾驶员等多方因素科学衡量后的结果。“高速提速,不是想提就能提的。”一位交通领域业内人士说。
再论智能化,国内很多高速的投入和使用远甚于国外。但有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很多智慧高速,全息感知以硬件设备堆砌为主,建设成本普遍很高,这意味着未来很难收回成本,复制推广较难,不可持续。
据悉,在杭绍甬高速筹备初期,浙江交通集团集聚集团内各业务线优秀人才组建智慧高速研究及建设团队,组织核心团队前往荷兰、德国等发达国家考察,赴四川、广东、山东等地调研,学习借鉴国内外高速公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最新经验和成果。
“在调研中,我们学习借鉴了很多省份的先进经验做法,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对智慧高速的思考。”阙家奇说,基于OBU-RSU信息交互的车路协同理论上可行,但由于车载OBU(安装在车上的智能设备)推广难、渗透率低,路侧RSU(安装在路侧的通讯设备)投入大、覆盖难,通信时延等技术问题仍未有效解决,车企围绕单车智能自动驾驶的研发对道路需求也不明确,导致以OBU-RSU式车路协同普及应用还需走较长一段路。
对此,浙江交通集团创新性提出并确立了广义的车路协同新思路,国内首次提出了“主动发现、主动管控、主动服务”闭环管理理念为基础的协作智能交通系统。阙家奇解释说,怎么让杭绍甬高速变得聪明,底层逻辑就是以人工智能算法和通信技术为驱动,以多源数据闭环为纽带,打造一个“自主决策”的“大脑”,然后通过算法对主线、隧道、团雾等场景下的异常交通事件主动管控,最后借助公路上情报板、车主端的ETC、APP等,把路况信息多路径触达客户。
根据测算,这种方式可有效提升管控效率,预期二次事故发生率降低15%,主线交通管制时长减少10%。此外,系统通过仿真技术对未来30分钟道路拥堵等潜在的交通运行风险进行预测,并自动生成交通管控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当然,这只是智慧高速的浙江探索,而非标准答案。随着大数据技术研究和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应用的深入,大模型时代的到来,智慧高速还有无限的想象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