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团老戏骨腿上爬满“蚯蚓” 这种病会隔代遗传?

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蒋劲松教授的诊室外,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这些患者大多是来看静脉曲张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年龄比较大。

在这些人中间,有一位女士格外显眼。精致的妆容、讲究的打扮、不俗的气质,她是因为什么来看诊的呢?

越剧团演员患静脉曲张

不是职业病,而是因为隔代遗传

在诊间一坐下来,她也像之前几位患者一样,掀起了裤腿。“蒋教授,我躲了几十年了,这次是真的躲不过了,要来手术了。”患者王女士之前是越剧团的演员,现在已经退休了。

蒋劲松教授听后,马上说:“像你这样的职业,长期在台上久站表演,有静脉曲张也是难免。”谁料,王女士竟说:“蒋教授,实不相瞒,我倒不是因为在台上表演才有这个毛病的。我5岁的时候,小腿上的青筋就一眼看得到,青蓝色的,一条一条的。”

年纪这么小,就有明显静脉,蒋教授马上想到先天性遗传的可能,询问王女士的父母是否患有静脉曲张。王女士说:“我爸妈都没有静脉曲张,但爷爷静脉曲张很严重。”蒋教授表示,这就是隔代遗传,静脉曲张隔代遗传的患者不少。

一家八口先后发现静脉曲张

遗传的静脉曲张一般发病较早、程度重

除了这位王女士,静脉曲张遗传性患者在门诊不占少数。“曾经有一家八口,都在我这里动了手术!”蒋教授说:当时先来看诊的是50多岁的患者李阿姨,儿子陪着她,顺便给儿子检查,发现他也属于静脉曲张2期早期了。

后来阿姨家族里的成员陆续来做检查,李阿姨的女儿,李阿姨的爸爸、姐姐、哥哥、远房表哥、表姐,一大家子总共8人,都有静脉曲张!后来,一家八口都陆续在蒋教授处做了手术。

蒋教授表示,如果一个家族中的几代人连续都有静脉曲张,说明属于遗传性的静脉曲张。所谓遗传性的先天因素,是指有些人的静脉存在先天性的瓣膜发育薄弱,会造成血液倒流、形成静脉曲张,年纪越大越明显。

“父母辈或者爷爷辈有静脉曲张,孩子可能会出现静脉曲张。”蒋教授补充,具有遗传倾向的静脉曲张一般发病较早、年纪轻、程度重且容易复发。

浙江省人民医院遗传和基因组医学科负责人唐小华表示,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如果父母双方均患有不同程度的下肢静脉性疾病,其后代发展为静脉曲张的概率为90%;如果父母有一方患有下肢慢性静脉疾病,男性后代发展为静脉曲张的概率为25%,女性后代为62%;如果双方父母均无下肢静脉性疾病,后代发展为静脉曲张的总体风险为20%。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可能导致原发性瓣膜功能不全、发育异常或静脉壁薄弱等。

目前的科学研究已发现某些特定的基因具有一定相关性,比如调节参与静脉和淋巴系统正常发育的基因(FOXC2)、血栓调节蛋白基因 ( THBD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蛋白和铁负荷相关的HEF等49个基因变异可增加静脉曲张风险。静脉曲张确实有遗传聚集倾向,但家族中有人患有静脉曲张,后代不一定都会患有静脉曲张。

为什么早早发现

却拖了40多年才来看病?

为什么王女士早知道自己是静脉曲张,却生生拖了40多年才来看?王女士说:“生病往往都是这样的,觉得没有什么影响都不会来医院,我这次实在痒得受不了了,而且‘蚯蚓腿’越来越严重,我连裙子都不能穿了,多难看啊!”

蒋教授说:“来门诊的静脉曲张患者基本都是这样,有症状了才想着来解决,最主要的病症表现是痛、痒,像王女士这样因为美观因素的并不多。”

越剧团老戏骨腿上爬满“蚯蚓” 这种病会隔代遗传?

蒋教授特别提醒,静脉曲张是一种进展型的慢性病,有1期、2期、3期、4期多个阶段。到第4期时,患者会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瘙痒、疼痛。如果等到这个阶段才开始治疗,对患者来说是不利的,手术创伤也比较大。所以还是建议静脉曲张患者尽早干预、治疗,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静脉曲张早期防治很重要

这几点记下来

据统计,每百人中有10位以上患有静脉曲张。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静脉曲张都会发展到严重程度。蒋教授提醒,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预防和管理——

1.避免长时间原地站立或久坐,可以间断走动,让腿部肌肉运动起来,以便静脉血的回送,减轻腿部压力。

2.长时间坐位时,经常变换坐姿、把小腿放平或适当做回钩脚尖动作,都可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3.对于已经有了早期症状,但不能改变工作性质者,建议穿着尺码合适的医用弹力袜,控制病情发展。

4.静脉曲张家族史,以及肥胖的人群,应该将体重减到合理范围内。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