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寒露 健脾养肺防凉燥
甘肃日报特邀撰稿人 王世彪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预示着寒冷气候的降临。自寒露起,露气开始变重,气温也会出现明显的下降。由于寒意猛增,人体阳气也开始收敛,养生应以保养阴精为主,宜健脾养肺防寒燥,以下“三宜”“三忌”“五防”要格外注意。
三宜
宜健脾开胃 寒露时节饮食进补,应先健脾开胃,再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适时进补,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补益精气,同时防生火、生痰、生燥、伤阴。以梨、柿子、香蕉、胡萝卜、冬瓜、银耳、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为适宜。中老年人和久病者宜多食红枣、莲子、山药、鸭、鱼等食品。中医认为健运脾气承上启下,是为冬季脾气正常运行打下基础。且饮食入胃,脾气散精,上输于肺,故寒露时应脾肺双补。通过进食甘淡滋润之品,以及日常生活中劳逸结合来调节脾与肺,颐精养神,适宜喝山药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粥品。
宜养肺润燥 寒露是凉爽到寒冷的过渡期,此时燥气当令,如果调理不当,就会出现一系列秋燥的症状,如口干、鼻干、皮肤干,感冒、呼吸道疾病多发。寒和燥最容易伤肺伤胃,寒露养生应重在滋阴润燥,养好肺。饮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的基础上,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补脾益胃,又养肺润肠。如雪梨、苹果、冬瓜、萝卜、藕、银耳、粳米、山药、百合、沙参等食品,如果燥热症状严重,就得少吃辛辣、熏烤等刺激类食品。
宜养肝疏肝 寒露前后,有些人会有这样的体会:晚上睡不着,或者早早睡了,但在子夜就醒来,辗转难眠,等到凌晨时分才能重新入睡。如果连续出现这样的状况,说明人体已经肝血亏虚,要注意养肝疏肝。此时适合晒太阳,晒太阳有助于疏肝气,可以使抑郁情绪得到缓解,疏肝就可以养肺。同时,玫瑰花有疏肝气的作用,秋天可以喝喝玫瑰花茶,或在家里做个玫瑰水果羹,除了水果之外,再加点百合,百合可以化痰滋阴,对痰火旺引起的烦躁焦虑,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三忌
忌露脚 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变化较大,所以要特别注重脚部的保暖,切勿赤脚,以防“寒从足生”。因为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再加上脚的脂肪层很薄,因此,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除了穿保暖的鞋袜外,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和按摩足心的习惯,疏通脚部的经脉,有助于气血流通,还能缓解疲劳,也可预防因气温骤然下降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忌秋冻 进入寒露后,要特别注意保暖,不要赤膊,以防凉气侵入体内。尤其要注意颈、腰、腹、脚“四保暖”。颈部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如果受凉会导致咳嗽、鼻塞流涕、咽痒等感冒症状,戴条围巾可有效保暖颈部。“腰为肾之府”,秋季阳气渐衰,肾阳相对不足,若腰背腹保暖不够,会出现腰背疼痛、腹泻等症状,尤其是老人、女性、儿童和身体体质较弱的人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防止寒气入体,影响气血生发。
忌秋燥 寒露后,雨水渐少,昼热夜凉。许多人会相继出现中医上所说的“凉燥”症状,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对付秋燥可以试试“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
五防
防凉燥 寒露至,寒风骤起,凉气入侵,凉气与燥气相合便是凉燥。中医理论认为,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易伤肺胃。其主要症状有口鼻干燥、咽干、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皮肤干燥、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饮食宜“滋阴润燥”,多食“酸、甘、润”之品,少食辛辣刺激、香燥、熏烤食品,注意补充水分,多饮温开水。洗澡不宜过勤,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运动不宜太剧烈,以防过度劳累耗散精气津液。
防秋悲 秋季气候渐冷,人的情绪不太稳定,易烦躁和悲愁伤感。因此,注意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可在平素的兴趣爱好基础上,陶冶情操;也可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外出观赏风景,可使忧郁愁烦顿消。艳丽的色彩可以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建议多穿红色、橙色和黄色等鲜艳的衣服。
防雾霾 需要留意的是,寒露时节,除了降温,又逢大雾天气。此时不加以保护,不仅会诱发咳嗽等一些呼吸道疾病,还非常容易落下病根,导致来年复发。雾气持续不散,会加重老年人循环系统的负担。过了寒露,秋冬早晨雾气寒冷浓重,过量吸入会对肺造成很大的损伤,有晨练习惯的老人最好等雾气散去再锻炼。
防憋尿 天气开始转冷后,不少老年人因为怕起夜冻着,即便是夜里或者凌晨感觉到了尿意,也常常憋尿继续睡,这是不健康的习惯。尿液中含有毒素,如果长时间憋尿,容易诱发尿道炎、膀胱炎等。高血压患者憋尿则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脑出血或心肌梗死,严重的还会导致猝死。
防鼻炎 秋季到来,很多患者的鼻炎又开始反复。除了平时多注意鼻子的保暖、防感冒和防过敏之外,可以多用冷水搓搓鼻子,改善鼻子的血液循环,增强鼻黏膜的抵抗力,有效缓解鼻炎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