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曹长青 叶正茂 唐玉玲
近年来,广西桂林市荔浦市关注民情、遵循民意、保障民生,综合运用“加减乘除”法,积极提升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夯实“加”法,整合政法干警力量。一是“加”责任,领导下沉到位。以领导干部接访下访为依托,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今年来攻坚化解信访积案和涉法涉诉案件28件。以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载体,通过“百警联百企”形成包联机制,收集、梳理并汇总企业诉求。市委政法委牵头召开座谈会,邀请企业代表参加,为企业纾难解困27次,帮助1家企业完成企业合规整改。以安全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抓手,与全市39个中小学校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共配备法治副校长48名,创建护学岗209个。二是“加”人员,暖心走访到位。坚持市、镇(乡)、村(社区)三级联动,充分发挥三官一律、综治网格长(一村一辅警)、“邻长”等优势,进村入户开展扫黑除恶、反电诈、禁毒等法治宣传。今年来共访群众2万余户8万余人,提供法律咨询18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5万余份,“国家反诈中心”APP安装率达61.64%。三是“加”时间,巡逻监管到位。常态化开展24小时巡逻机制和治安巡逻“零点行动”,最大限度屯警街面、动中备勤。持续强化对KTV、出租屋、烧烤店等重点场所的清查整治,今年来共开展清查行动7次,清查重点场所182家,治安处罚33人。
二、强化“减”法,聚焦问题办好实事。一是“减”办事流程,便民服务提质增效。持续开展政法系统“心系群众.服务至上”服务型窗口创建活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29项便民利民服务举措。其中公安机关针对辖区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办证难、取证难问题,今年来提供上门服务16次。二是“减”矛盾纠纷,诉源治理走深走实。强化府院联动,完善市、镇(乡)、村(社区)三级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中心“一站式”建设,建立健全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的诉源治理新格局。组织“政法干警+综治人员+网格员+村干+法律明白人”等力量,重点围绕“三大纠纷”、房地产等老百姓的身边事、烦心事,开展拉网式、滚动式排查。共深入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316起,成功化解2059起。三是“减”发案立案,治安环境持续向好。发动全部警力扛起“控发案”责任担当,全面落实警情“日研判”机制,认真贯彻“朝发夕破”工作理念,组织精干力量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等,达到打击一起、整治一批、带动一片的效果。今年来荔浦市刑事立案、治安警情同比分别下降47.8%、19.9%。
三、拓展“乘”法,精心谋划一以贯之。一是“乘”大调研之风,筑牢求真务实作风。推动调研之风落实落地,坚持“四下基层”,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紧扣命案防治、网格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重点工作开展调研,从司法层面提出解决对策,有效地推动了工作。二是“乘”大宣传之势,构建立体式宣传格局。聚焦宣传重点,全方位展示政法工作和政法队伍新面貌。拓宽宣传途径,做优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做强微信、微博、抖音等新自媒体,做精户外广告牌、LED显示屏、横幅标语等社会面宣传,构建“传统媒体+新自媒体+社会面”全覆盖、立体式的宣传格局。“法治荔浦”微信视频号获评中国优秀政法新媒体,“荔浦警视”微信视频号获评广西县级“十佳”政务新媒体。三是“乘”大数据之机,组建信息化防控体系。持续推进“三网合一”(公众视频监控、广西社会治理信息平台、综治视联网)工程,打通综治、“12345”市民热线等信息平台。全力推进重点部位、重要路段、偏远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2024年“雪亮工程”、“百姓天网”新增安装数量468个,构建起24小时城乡社区治安防控网。大力推进荔浦市基层社会治理平台(“荔浦e治理”app)推广应用,目前“荔浦e治理”app账号达8000余个,在APP上报送信息1164条。公安机关以大数据赋能,深入开展指纹、声纹、“虹膜”、DNA等信息采集,其中指纹、声纹、“虹膜”采集率分别高达99.70%、96.95%、95.89%,为比对、侦破案件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
四、完善“除”法,锻造优秀政法铁军。一是“除”贪腐,塑警风。始终坚持全面从严管党治警,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职务犯罪案件庭审观摩、实地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等形式,在全市政法系统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二是“除”顽疾,督整改。持续巩固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扎实开展清廉政法机关创建活动,坚定不移整治顽瘴痼疾。完善制度建设,落实奖惩措施,强化案件评查及结果运用,用好用足容错纠错机制。严格执行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消除8小时外管理盲区。三是“除”不实,显担当。常态化开展政治轮训、“政治体检”,着力解决政法干警看齐意识不强、表率作用不突出等问题。今年来共开展政治轮26次、政治体检2次,督促整改问题8个,政法干警综合能力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