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今年要忙啥?这个会明确了!

3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理事会举行第八次全体会议。会议总结示范区2023年工作,研究部署示范区2024年重点工作,加快落实示范区工作推进会部署和《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今年要忙些啥?在已有成果上,如何深化制度创新?往哪几方面发力?我们一起去会议现场找答案。

全国首部跨行政区国土空间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水乡客厅标志性工程方厅水院开工建设,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揭牌,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印发实施,持续推进145个重点项目建设,“一厅三片”重点区域实质性开发……会上,一份成绩单含金量满满。示范区四年累计形成1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已面向全国复制推广。

数据最有说服力。2019年至2023年,示范区两区一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9%,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06%,上市公司数量从44家增至7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560家增至3319家。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今年要忙啥?这个会明确了!

纵观这些成绩,可以说四年来,示范区建设有条的多点突破,又有块的综合集成,在重点领域改革和生态绿色底色擦亮上,成效显著,示范区创新发展活力澎湃,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结硕果。聚焦“8+N”重点领域持续攻坚,2023年示范区新推出24项制度创新成果。如规划管理上,建立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年度体检制度、水乡客厅总规划师制度;又如生态保护上,制定示范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联合河湖长制工作规范;再如项目管理上,建立示范区跨域建设工程项目一体化审批机制,变“三个文件三个章”为“一个文件一个章”。

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去年,示范区聚焦“一厅三片”等重点区域和互联互通、生态环保、创新发展、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推进145个重点项目。“一院跨三省”的方厅水院2023年5月开工建设,而今年,华为青浦研发中心也将于6月投入使用。示范区智慧大脑打通两省一市18条数据链路,汇聚起291项数据资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全面建设。

新型跨域治理模式再深化。示范区建设加速,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合力。过去一年,示范区理事会充分发挥重大事项决策平台作用,执委会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与理事会64家成员单位紧密合作,推进示范区年度重点工作落地落实。去年,示范区开发者联盟成员扩围至64家,签约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和重点产业项目,有力推动了两区一县紧密携手、深化合作。 

今年,示范区建设步入五周年。今年怎么干些啥?怎么干?会议指出要从六大方面发力。

深化制度创新与改革集成——

推动落实示范区和先行启动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建立规划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推进“三师”联创工作机制在示范区实施;有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推进实施规划土地总控和土地供应会商机制。

强化共保联治与绿色低碳——

推进实施淀山湖、元荡、太浦河等跨界水体共保专项治理及生态建设实施方案;开展跨界河湖健康评价,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协同保护;探索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推动生态环境跨区域违法线索互联、调查取证互助。

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加快水乡客厅、青浦西岑科创中心、苏州南站科创新城、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建设;支持两区一县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等。

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制定示范区跨省域高新区建设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编制示范区算力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意见;加快推动青浦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发展项目建设等。

聚力共建共享与民生改善——

制定出台示范区第五批共建共享公共服务项目清单,推进新一批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同城待遇用卡场景,研究制定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

加强体制机制保障——

推进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制定出台,实施第二轮示范区财政专项资金;组织召开示范区建设五周年工作现场会、示范区开发者大会等。

锚定目标齐发力,新一年大幕已开启,示范区正加快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将制度创新效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努力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蹚出新路、形成示范。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