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省和大梁,“大”要有大的责任担当——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赋予浙江“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新定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新使命;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
代表委员认为,使命重若千钧,要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来谋划工作,以浙江的“稳”“进”“立”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浙江稳什么?怎么进?如何立?记者拿着最新出炉的企业减负额、全年用电量和浙产新能源汽车三组数据走进会场,请代表委员从微观视角话心声、说期盼、谈发展,感受浙江对这份担当的理解和实践。
截至去年11月底,浙江累计为经营主体减负超3000亿元,超额完成2023年年度目标。
对于这个数字,省政协委员、民建省委会副主委、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钟其特别在意。“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是浙江的最大特色、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浙江必须坚定发展和壮大民营经济,稳住民营经济这个大盘子和基础。”钟其委员说。
对于经济形势的感知,每个人不尽相同。一方面,国内宏观经济数据持续向好,中国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另一方面,工作不像以前好找,不少企业赚不到钱。这种感知差异,正是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关系。这意味着,浙江要真正挑起大梁,不是简单地在宏观层面贡献更多GDP,也要关注微观主体的真实感受,全力以赴稳经济、稳预期、稳就业、稳社会。
当前,民营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一些困难,发展预期偏弱、信心普遍不足。在这种背景之下,浙江更应该打好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组合拳,全力以赴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为全国“打好样”“带好头”。钟其委员建议,浙江要努力优化既有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确保出台的政策和举措落实落细,以“自己人”的角度提振民营经济信心、稳定民营经济的长期预期、提升民营经济投资实业积极性,通过稳企业、稳就业来夯实稳的基础。
这一年来,浙江频频发力。发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2条措施,进一步提信心、增预期、扩领域、降门槛;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充分激发民营企业投资活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让企业“想投、敢投、放心投”;准备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用法治力量护航民营经济……截至去年11月底,浙江市场经营主体总量达1026.6万家,比上年同期增长9.8%,实现历史性突破。
弥合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收入是一个重要指标。省人大代表、庆元县长梅家庭农场经营者王长梅说:“经济好不好,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钱袋子。”
这段时间,庆元县隆宫乡的林下黄精种植基地进入采收尾期,依然还有村民沿着山林往上登,弯腰仔细地在林子里翻找黄精。作为基地负责人,王长梅代表将自己摸索出来的种植黄精技术教给周边村民,每年带动周边村民增收四五十万元。她发自肺腑地说,只有产业兴旺了,大伙的腰包才能鼓起来,笑容自然就多了。
民生就是民心。浙江先行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以来,一直把缩小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之一,不断探索“扩中”“提低”新路径,千方百计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去年前三季度,浙江全体、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9821元、58121元和32578元,分别增长5.9%、5.4%和7.0%。